央行啟動升息循環,對房貸戶影響甚為深遠,而近年房市發展也牽動房貸版圖改變,房仲業者以聯徵中心最新資料比照2013年同期各縣市貸款人數與授信餘額後發現,在人數上,全國增加4.1萬人,但北市減少2.2萬人,新北減少2萬人,雙北萎縮幅度最大;反觀桃園增加2.2萬人傲視各縣市,其消長可見一斑;在授信餘額上,2.6兆元,若從比例來看,金門增加140.0%最為驚人,首善之區台北市只增加9.1%,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資深經理徐佳馨表示,近年全台房市飆漲,讓許多買方轉往蛋白區,帶動蛋白交易火熱,也讓外圍區域借款人數和授信餘額明顯增加。
從人數消長上可約莫看得出這九年間交易熱區的改變,其中雙北各減少2萬餘人,最讓人驚訝,反觀桃園與台中表現強勢,分別增加2.2萬與1.5萬,而新竹與高雄增加1.4萬緊追在後。徐佳馨認為,雙北過高房價讓買方外逃,是桃園與新竹火熱的重要因素,加上這些區域近年推案連連,在交屋潮帶動下,人數自然明顯增加。
至於房貸授信餘額上,北市僅增加9.1%,新北也僅增加38.6%,雖然基期高,但增幅明顯小於其他縣市,讓人跌破眼鏡。而近年話題不少的金門、澎湖、新竹縣、台南等地,增幅都在七成以上,不僅表示這些區域近年房價漲幅明顯,資金已經從蛋黃區擴及到其他區域。
大家房屋企劃研究室副理郎美囡認為,房貸升升不息對於一般民眾影響最深,建議購屋人在出手之前多方評估,除了選擇在鑑價、成數與利率對自己最為有利的銀行之外,若打算長期持有,也能把提前償還本金作為因應之道,以因應升息所造成的衝擊。
疫情未止,店家經營仍有難度,依據實價店面租賃資料,台北市去年(2021)全年一樓店面租賃共521筆,跟前年(2020)相比大減20.3%,減少最多的行政區為大同區,年減50.0%,12個行政區中僅北投區及南港區店面租賃筆數增加,但在租金單價表現上,台北市整體反而有0.8%的成長,平均店租2,410元,且有7個行政區店租上揚,萬華區更是大漲44.3%,平均店租3,523元,成為台北市店租冠軍。大家房屋企畫研究室副理郎美囡表示,疫情雖已趨緩,不過消費行為的改變讓零售業、服務業經營上具挑戰,許多店家未能恢復生息,但商圈空置率提高、房東降租也吸引業者趁勢搶進黃金地段店面,由於這些店面租金就算下修仍屬高水平,故平均店租能不跌反漲。
雖然台北市整體店面租賃筆數大幅衰落,但平均店租卻意外走升,增幅最大為萬華區,年增44.3%,平均店租約每坪3,523元,不僅一舉突破3千大關,更壓過高價地段大安區,成為台北市平均店租冠軍,而大安區雖然名次下滑,平均店租卻微幅成長1.9%,租金單價也破3千元。郎美囡指出,去年萬華區曾因疫情嚴重受創,但隨著疫情趨緩,經濟活動復甦,過去一位難求的西門町指標地段吸引業者逢低進駐,因而拉高平均租金,至於大安區黃金店面總租過高,不易找到租客,因此高單價租賃越來越少,然而市場回暖、政府大力推動商圈發展,店家亟欲搶進指標商圈增加曝光度,二線店面或巷弄店面與高價店面相比,具有租金價格優勢,吸引店家入駐,進而支撐租金水平緩和上升。
在租賃筆數的增減上,台北市店面租賃去年與前年相比僅2個行政區增加,分別為南港區年增17.6%、北投區年增8.0%,其它10個行政區租賃筆數都下滑,減幅最大是大同區,年減50.0%,大安區年減37.7%,筆數從前年122筆驟降至去年76筆,店面租賃大戶之一中山區也從100筆跌至87筆,跌幅13.0%。郎美囡分析,去年市場經濟受到振興券帶動而熱絡,但搭上百貨周年慶,消費有向百貨、購物中心集中的趨勢,而國旅興盛也以中部以南、花東、離島為主,台北市各大商圈人潮難復榮景,店面新租約普遍下降,而南港區及北投區因自住比例提升增加內需市場,租賃筆數逆勢上揚。
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經理徐佳馨認為,通路革命下,店面市場經過盤整已經出現結構性改變,各商圈發展協會及政府勵精圖治,希望振興店面發展,但在消費力沒有提升的狀況下,店家也會精算租金,讓過去一線商圈金店面不再強勢。
央行今日(17)公布升息一碼,買方最擔心升息後房貸負擔增加多少,大家房屋企劃研究室副理郎美囡表示,以貸款1000萬元、20年期、原本利率1.5%來估算升息一碼(0.25%)之後的貸款負擔,原本利率1.5%,用本息均攤的方式計算,每月應還本利和為4萬8255元,如果升息1碼,推估利率上升至1.75%,每月應還本利和來到4萬9413元,跟利率1.5%時相比,每月多了1158元,一年將增加13896元。
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資深經理徐佳馨認為,跟隨FED腳步,因此央行升息也在意料之內,雖然升息並不會充分反映在房貸利率上,可是對於借高額的房貸戶來說仍是壓力,加上進入升息循環後,房貸戶猶如溫水煮青蛙,長期壓力不小,至於升息是否抑制投機炒作,由於幅度不大,對投資客來說,仍有喘息空間,不過租金很可能因為房東成本增加而上揚。此外本次並未有打房新政,顯見政府將打房主軸回歸行政部會,並非持續採取選擇性信用管制調整,避免衝擊過大。
大家房屋企劃研究室副理郎美囡表示,央行表態已久,將升息抑制物價上揚的壓力及通膨危機,且貨幣政策逐漸走向緊縮,市場對於央行可能的取向多有準備,而選擇性信用管制搭配政府打炒房政策,投資性買盤有縮手的趨勢,但不動產抗通膨的效果、穩定性優於其他投資標的,因此仍有置產型的需求,自用買盤也仍有一定量體,今年市場交易價量應平和發展,像去年遍地開紅盤的盛況難以再現。
近期飯店改建或參與包租代管方案者眾,到底疫情對觀光業衝擊有多大,房仲業者整理交通部觀光局最新資料後發現,相較於疫情前(2019)在包括客房數、住用率、平均房價、房租收入、餐飲收入、總營業收入上,除客房數與平均房費減少幅度較小外,住用率無論國際與一般飯店均減少25%以上,而房租收入幾乎腰斬,所幸有減幅較少的餐飲收入貼補,但總營業收入依舊大減三成以上。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資深經理徐佳馨指出,疫情對於觀光業衝擊甚鉅,也讓許多業者思考轉型,無論是拆掉蓋新,或是轉戰社會宅,都是求生存下的無奈選擇。
徐佳馨表示,從營運狀況的幾個大項來看,能讓飯店有較佳營收表現的關鍵,依舊是住房,不過疫情衝擊大,即使降租依舊無助於提升住用率,連帶影響房租收入,其中一般飯店的影響又比觀光飯店明顯,無論是住房或是餐飲衝擊都比國際飯店明顯。推估是國際飯店在疫情期間推出不少優惠專案,對於國人頗具吸引力,加上國旅盛行,國際飯店在這場疫情求生中,無論是住房或是餐飲,衰退幅度均較小,也因為這場疫情,許多飯店開始思考退場或搭上政策順勢轉型,這也為日後台灣若有爆發旅遊潮,現有空間是否能夠因應,埋下耐人尋味的伏筆。
善用政府配套,多元方向轉戰 大家房屋企劃研究室副理郎美囡指出,疫情後不少飯店除轉型成為防疫旅館,也有業者搭上危老列車,拆掉舊建物求重新開始,加上日前國家住都中心執行內政部「運用既有旅館及公私有房舍轉型社會住宅計劃」,協助旅館業者渡過疫情,也提供都會區就業人口及租屋家庭更多居住選擇。不過,這也顯示一窩蜂的轉進某一種類型標的,風險也相對提高。
根據內政部資訊平台最新訊息,全國最新租金指數(消費者物價房租類指數)再創新高!今年2月份為105.25,寫下有數據以來的新高,住商機構企劃研究室同時觀察行政院主計處物價指數統計,發現在居住類指數也達104.53,年增率1.48%,雖然低於110年8月的歷史高點,民眾居住壓力山大難解。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資深經理徐佳馨表示, 除反映物價外,近年稅費成本也增加不少,加上租屋市場原本就供需失衡,以目前實價登錄沒有全面反映租金,實際租金飆漲幅度可能超過官方想像。
根據統計資料顯示,消費者物價指數的房租已經連續多年上漲,趨勢呈現長期走升,若以區域分布來看,去年整體房租指數年增率約0.83%,漲幅最大是南部地區,年漲約1.15%,其次是中部地區約0.83%,北部地區年漲0.71%,東部地區年漲約0.66%。而在今年2月份指數年增率上,北部為0.94%,中部為0.78%,南部為1.14%,東部為1.23%。
徐佳馨分析,近年房價持續攀升,許多準買方只能轉租,在供需失衡下,租金不僅反應房價成本,更呈現租屋市場需求,而在今年經濟表現相對樂觀,加上房地合一新制上路後,許多新案買家因應閉鎖期,以輕裝潢加上拎包入住為訴求,採取先租後賣的方式,新房子的租金原本就高於一般中古屋,特別是雙北以外,房價低被帶動當地租金水準走揚的可能性,將比高價區更為容易。
大家房屋企劃研究室副理郎美囡指出,在通膨壓力下,租金短期內很難看到回檔,對租屋族來說,透過分租或是選擇較遠的租屋標的,或許是解套的方式,不過以租金配置來說,建議應低於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一,減少租金對生活水平的影響,也可儲蓄購屋基金,透過租屋尋找適合的購屋地點及住宅類型,避免隨著年紀越來越大,在租屋市場的選擇越來越少的困境。
全國住宅指數 |